第65章
朱元璋的想法!难道太子要换人?
他们一个个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,认为朱元璋这是在蓄意制造矛盾,让大明无法江山稳固。
胡惟庸站在大殿中,舌战群官,到最后实在是辩的口干舌燥,干脆把官服外的腰带解开拿在手中:“你们这些腐儒、酸儒,只会在朝堂上逞口舌之利,你们有这功夫,不如下地帮着二皇子殿下去培育土豆和玉米、地瓜,这种高产的粮食……如果不是二皇子,百姓岂能吃饱肚子?”
“你们谁说二皇子不能当宗室长?来来来!站出来,咱们别逞口舌之利,手底下见真章!”
赵庸:还有这种好事?
虽然已经成为文官,但赵庸也是上阵杀敌的武将出身,自认打胡惟庸完全没问题。
胡惟庸看着跪在地上抬头看自己的赵庸,不由语噎,只能转头看向朱元璋:“陛下,臣肯请二皇子上朝,这些只会在背后嚼人舌根子的酸儒,必不敢在二皇子面前搬弄是非!”
“惟庸,此乃大朝殿,切莫胡闹。”
朱元璋喝止住胡惟庸,随后说道:“一开始,我也觉得,这样安排不好,所以问了两个人,他们说咱的决定很睿智,就应该这样做,今天咱把他们两人请过来了,元奇~把人喊过来吧,让他们和这些反对的大臣们好好说说。”
说完以后,朱元璋打了个哈欠:“昨日批阅奏折太久,有些乏了,伱们先聊,等你们聊出个结果后,咱再回来。”
撂下这句话,朱元璋也不管朝臣们是什么反应,笑呵呵的离开座位。
谨身殿就在其后,朱标今日没有上朝,就在后面等着朱元璋,看到朱元璋,朱标立刻走过去,对朱元璋拜服:“爹,还是您厉害,竟然把他们请来了。”
“他们本来就是咱的臣子,有什么不能来的?”
朱元璋坐在躺椅上,双手环抱在腹部,轻松惬意:“李先生把荒田变私田,咱没处置他,只是收回了丹书铁券,这份情他得记着!咱那诚意伯看不上咱,但却对楷儿另眼相待,让他来帮楷儿,他是相当乐意的?”
韩国公李善长!
诚意伯刘伯温!
这两位,就是朱元璋请来的帮手。
朱元璋把他们两个请过来,朱标心里放松不少,但同时心里也有隐隐期待:“爹,我湖广之地需要能臣干吏,诚意伯那边……”
“他?你不行!”
朱元璋毫不犹豫的打消了朱标要请刘伯温帮忙的想法,对他说道:“咱要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他刘伯温是士大夫出身,本就瞧不上咱,你耳根子软,有时候很容易被他改变,所以他不能跟你一起去湖广。”
“呃……”
朱标看着朱元璋,好奇的询问道:“爹,您对诚意伯,是不是另有安排?”
“没错!”
朱元璋点点头,“你还记得沈荣和沈森父子么?”
朱标立刻说道:“记得,沈万三的后代,爹您把他们找来算账的,他们和诚意伯有什么关系?”
“咱家楷儿精通算学,刘伯温自认在算学不如楷儿,而且楷儿还教给他了很多数字以及各种符号,刘伯温在家的这两年,把楷儿的这些符号发扬出去,沈荣和沈森正是受到这些数字和符号的启发,再加上他们家的家学,这才能把账目给咱理清楚,嘿……里面发现的问题可有不少。”
“正好,咱准备在亲军都尉府中,专门设立一个衙门,帮咱核对天下账目,有刘伯温这个好老师在,还怕教不出好的人手?”
查账?
在亲军都尉府?
朱标有些不解:“爹,亲军都尉府不是护卫您安全的吗?怎么还能管账?”
“……”
察觉自己说漏嘴的朱元璋,尴尬的笑了笑:“傻小子,咱在深宫大内,恁个清楚天下的事?如果事事都听朝臣的,咱不成摆设了吗?”
朱元璋摆摆手,没让朱标再问:“亲军都尉府、仪鸾司,都是咱的,你就别管了。”
“好。”
朱元璋不让朱标管,朱标就不干涉。
皇帝有皇帝的手段。
太子,也有太子的手段。
……
朝堂内,李善长和刘伯温来了,场面直接一边倒的落败。
李善长,朱元璋自称是‘咱的萧何’。
刘伯温,那更是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功臣,只是太过高傲,这才只是被封了个诚意伯。
这两人,随便来一个,这些朝臣就不是对手,更别提一次来了俩。
这下,可把胡惟庸牛逼坏了。
他自己一个人舌战群臣,有些力有不逮,可谁曾想,一下子来了俩大佬。
一个是自己的老师,一个是自己的对手。
现在,都要为二皇子说话。
胡惟庸看着李善长和刘伯温把朝臣们说的一个个抬不起头,心里别提多美了。
“不行,散朝后我得去见见二皇子,问问他什么时候把老师和诚意伯收于帐下。”
老师和刘伯温,也成二皇子帐下忠犬了吗?
这一犬慑朝臣……三犬岂不是要上天?
胡惟庸的眼睛亮了起来,他等这一天已经等很久了。
……
众多朝臣中,唯一比较难缠的,就是宋濂了。
宋濂饱读诗书,腹有经纶,而且性格就像茅坑里的石头一样,又臭又硬,不管李善长和刘伯温怎么说,他就一句话:“二皇子不可有这么大权力。”
胡惟庸看着宋濂的样子,不动声色的抽出腰带握在手中,正当宋濂激辩的时候,他突然说了句:“咦,陛下,您回来了?”
宋濂听到朱元璋来了,立刻停止辩论,想扭头劝说朱元璋收回成命。
可是,大殿哪里有朱元璋呢?
胡惟庸那厮诓我!
宋濂准备怒斥胡惟庸去,可没成想,他突然感觉脑袋上遭受重击,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呢,眼前一黑……剩下的事情就不知道了。
李善长:“……”
刘伯温:“……”
朝臣:“……”
武将:“……”
“像老鸨一样聒噪!”
胡惟庸收起皮带,随后谄媚的笑着对目瞪口呆的李善长说道:“先生,二皇子说,该出手时就出手,决不能拖泥带水!我深以为然,如今看来,二皇子说的对啊!”
胡惟庸是被打了四十大板,然后由宫中力士抬出宫去的。
好家伙,宋濂都六十二了,你胡惟庸一拳头就把人打晕……这特娘的拳打老幼,也是跟二皇子学的吗?
只是打晕了还好,如果这一拳把宋濂打死了,朱元璋都不知道这事怎么收场。
胡惟庸对今天的结果很满意,就是有一点颇为遗憾。
自己在朝堂上舌战群儒,痛打宋濂的光辉事迹,不能立刻告诉二皇子。
都怪自己身体不行!
被打了四十大板竟然被打晕了过去。
可恨呐……
此次报喜,定然会被刘基那厮抢先。
……
胡惟庸猜的没错,刘伯温此时正在奉先殿中,和朱楷、孟端交谈,罗贯中在旁边端茶倒水,特别听话。
他帮着朱楷当枪手的时候,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,《三国演义》也在筹备中,对于诸葛亮的描写,罗贯中准备给他添些色彩,诸葛亮距离他已经很远,但眼前有一个活着的“诸葛”刘伯温呐。
朱楷和刘伯温聊的天花乱坠。
而且都是在场的人没听过的奇闻异事:“老刘,听说你挖到诸葛亮的墓了是么?”
“二皇子这又是从哪道听途说的?”
刘基哭笑不得,道:“我从应天离开,一直闲赋在家中,把二皇子交予臣下的数字以及算学符号教予学生,作为传播算学之用,我连江浙都没出去过,哪里去找过诸葛亮的墓。”
“你这厮,忒不尊师重道,我听闻有麻衣神相一脉,诸葛亮是你的师祖……”
朱楷聊的天花乱坠:“应天府里都传遍了,你刘伯温到了诸葛亮的墓前,墓前有一石碑,上面写了一句话“吾到无人到”,你不信邪,用铁锤把石碑砸开,看到其石碑坐基下还有一行字:只有伯温到!”
“……”
刘基听到后,不停的摇头,道:“应天府哪里传过这种怪谈,就算有,那也肯定是二皇子传出去的。”
罗贯中听到后,眼睛里露出光芒……这,这又是一个好的故事题材啊。
记下来、记下来啊。
罗贯中是写小说的,随身带着一支碳笔和一个小本子,但凡有什么灵感,或者听到什么趣事,他就会记下来,以免忘记。
吾到无人到!
只有伯温到!
短短十个字,道尽诸葛亮墓中精髓。
好,实在是好啊!
对于诸葛亮的色彩,自己有素材了啊……也不对,二皇子殿下讲的这个小故事,完全可以写一本奇闻异志类的话本,百姓们喜欢听这个的。
连奇闻异志话本的名字,罗贯中都想到了啊!
小说推荐:《末日杂货铺[经营]》《港岛风云再起》《家兄嬴政,谁敢杀我?》《世界好像公测了》《怪谈游戏设计师》《高武纪元》《全民诸天三十年后》《圣拳!》《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》《朕就是万历帝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